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華萊士線與其延伸

  生物的分布,一直是早期博物學家探索的主要課題之一,自從達爾文在加拉巴哥群島的發現震驚全世界之後,有更多的博物學家也投入了未知大陸的生物分佈研究。對地理學界而言,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洪堡德,這位醫生世家出身的學者,在南美洲進行了相當長一段的生物標本採集,也算是後來地理學界重視「實察」的鼻祖吧!

  在地球的另一端,有些學者注意到,亞洲大陸東南側有連串的島嶼,好似把大陸陸塊延伸到另一頭的澳洲大陸,然而,澳洲大陸與亞洲大陸之間的生物相有極大的差異性,因此這些學者試圖在這些島中間,劃分出一條界線,以釐清哪些島的生物種類受到亞洲大陸影響較大?又有哪些島受到澳洲大陸的影響較大?

  此時一位叫做華萊士(Alfred R. Wallace)的生物學家,在十八世紀時於印尼一帶做野外生物調查,分析陸生性動物在該地的動物相及群集分布。漸漸的在他蒐集的資料中,反映出生物在自然在地球上的分布。其中最明顯的動物相差異在峇里島(Bali)與龍目島(Lombok)之間。根據他的說法,「印尼峇里島的動物系以亞洲的要素的動物呈優勢,而龍目島以東以新幾內亞(New Guneia)要素的動物呈優勢(山崎柄根,2001)。」於是,華萊士利用這種方法,以他所蒐集的鳥類資訊,在印尼數以萬計的島嶼中,畫出了一條線來,稱作「華萊士線」,線東的區域以亞洲大陸鳥類群相超過50%,稱作東洋區(Oriental),而線西則是大洋洲鳥類群相超過50%,稱作澳大拉西亞區(Australian)。




  上圖就是華萊士線的位置。華萊士線後來又有其他學者加以補充或提出不同的看法,主要有韋伯線(Weber's Line)、里德克線(Lydekker's Line)和赫胥黎線(Huxley's Line)。韋伯線可說是增補華萊士線的不足,將原本只採計鳥類的線重新計算為採計所有動物,大致在華萊士線的東側;里德克線則畫在澳洲大陸棚外圍,此線與華萊士線之間稱作「華萊士區」,在冰河時期是兩側陸棚間的海峽地區,基本上可算是兩大動物群相間的過渡地帶;赫胥黎線則是將華萊士線往北延伸至菲律賓一帶,又被稱作「新華萊士線」。不管哪條線,他們都代表著兩大動物群相的分界,而此一分界有意義的原因則在於,華萊士線大約標示著冰河時期海水面下降後,陸地分布的外圍,也就是說,華萊士線以東,在冰河時期仍是海洋,因此大陸動物無法渡海,與亞洲大陸的物種歧異度自然就相當的高。




  二十世紀初期,日本生物學家大島正滿提出了華萊士線往北延伸的可能性,並透過了日本探險家鹿野忠雄的實地調查發現,在蘭嶼的「球背象鼻蟲」與「蘭嶼光澤蝸牛」有相當程度的菲律賓生物相存在,而與台灣本島的生物相差異較大,繼續研究其他物種之後,提出華萊士線北延應該畫在台灣本島和蘭嶼、綠島之間。近代的生物學家研究蘭嶼、綠島的植物之後,也更加印證了這樣的想法。當然近代也有檢討,在島嶼生物地理學中,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擴散能力,這條線是否能這樣截然的劃分?不過,不可否認的,華萊士線對於後來的生物地理學研究,提供了相當重要的線索與指引,因此華萊士也被稱為「生物地理學之父」! 

  如果將來有機會,到蘭嶼、綠島去看看,別忘了仔細觀察一下動植物,尋找一下你所認識的華萊士線兩旁,到底有什麼不一樣!



參考資料
1.維基百科-華萊士線
2.青輔會青年壯遊台灣-尋找自己的感動地圖
3.C.Barry Cox, Peter D. Moore著,呂光洋等譯,(2007),《生物地理學-從生態及演化的角度來探討》,台北:藝軒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